中医用毒 中医用毒药

发布时间:2023-11-11   来源:特色健康网   编辑:健康君
字号: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医用毒的问题,以及和中医用毒药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附子怎么用才不会中毒?
  2. 中医是否对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进行过研究?
  3. 中医里真的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吗?
  4. 中医如何区分内生和外来之“毒”?

附子怎么用才不会中毒?

附子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中药,能温通十二经络,并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逐寒燥湿的功效。使用得当具有很好的疗效。

附子的加工炮制品分别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附子又是一种毒性较大的药品,含有多种乌头碱类化合物。

乌头碱微溶于水,在消化道及皮肤破损处易于吸收,主要由唾液和尿中排出。其吸收和排泄均较快。

附子的有毒成分为乌头碱等二萜双酯类生物碱,中毒可引起心率紊乱、血压下降、体温降低、呼吸抑制、肌肉麻痹和中枢神经功能紊乱。附子中毒的主要原因是误食或用药不慎(如剂量过大,炮制、煎煮不当,配伍失宜,或辨证有误)或个体差异等,严重者可致死亡。

中毒的预防:

1,辨证要准确,中药的毒性"有病病受之,无病身受之"。

2,严格掌握适应症,做到用法正确、用量准确。

3,正确炮制后使用,加工成黑顺片、白附片后毒性降低。

4,注意煎煮方法,宜加足量水先煎0.5至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5,用量要适当,用量为3~15克,特殊情况需加大剂量时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掌握使用。

6,要配伍使用。根据中医理论合理地配伍应用中药,可以减少附子用量,和(或)提高中药的疗效与用药安全。例如附子配干姜、甘草组成四逆汤,是回阳救逆的代表方剂。现代对此方进行了药理研究,发现这三药共煎,使其附子中的生物碱发生化学变化,毒性大大减低。

7,注意用药禁忌,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故热症、阴虚阳亢、真热假寒者及孕妇忌用。

8,"十八反"认为附子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据此,目前认为附子不能和这些药一起应用。

9,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取有效成分使用。

10,注意病人个体差异,体质衰弱者,有严重肝肾疾患、心肌疾患者慎用。

说医、说药、说健康。欢迎关注江医生说健康。

中医是否对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进行过研究?

如果对副作用研究过,就不会写不良反应尚不明确了。

现在一种理论是中药通过配伍去除毒性,这个并没有科学依据,本草纲目之类的确实有些药物标注毒性,吃完肚子疼、吃完腹泻或者吃完致死,这是肯定能观察的,但是一些慢性累积损伤古人根本不了解也无法检测,这些本应该在现代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进行验药,可中医愿意吗?

关木通、马兜铃酸,这些都是中国先发现的吗?作为中医发源地,我们是死抱着没有科学统计的千年古方还是实事求是的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检测?

中医里真的有以毒攻毒的说法吗?

没那么玄乎,淋雨了,喝碗热姜糖水就是“以毒攻毒”

中医中的“以毒攻毒”真的可行吗?

从题主的问法就可以看出,题主跟绝大多数人一样,不懂中医“以毒攻毒”的真正含义。

事实上,“以毒攻毒”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或者治疗原则,即治则。

其真正的含义跟今天中医粉指责现代医学的治疗是“对抗疗法”一样,“以毒攻毒”就是对抗疗法。

要讲清楚这个首先要明确中医“毒”的真正含义。

中医理论中的“毒”

中医理论的“毒论”也集中在《黄帝内经》,主要在素问部分。

内经中的毒至少包含三重含义:

病因之毒:

中医病因学到宋朝·陈言的《三因方》形成体系。所谓三因是指外因: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内因: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不内不外因”:除内外因之外的的饮食、虎狼毒虫、劳累、房事、外伤等。

而在内经时代,中医的病因主要就是指外感六淫,也称为外邪或外毒。外邪入侵体内,转化成致病原因的五毒,分别称“寒毒”“湿毒”“热毒”“清毒”“燥毒”。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阳明在泉,湿毒不生,……。”

这是内经所论“毒”的一方面。

中药之毒:

内经中,中药的毒性又分为两重含义,一层是中药的偏性。另一层是中药对人体的不良作用,即今天我们所说的毒性。

中药的偏性之“毒”。我们知道,中药不讲作用作用成分,而是以性味来论药性。

所谓药性就是四气五味:寒凉温热,酸苦甘辛咸。

性味偏的,比如寒热、苦辛者就是毒药,偏性越大毒性就是越大,作用越峻猛,也就越能祛邪除病。内经中几乎所有药都是偏性的,表达这层意思时,“毒药”是连用的,即药就是毒药,毒药就是药。

比如,《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称:“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中药对身体不良作用之“毒性”。虽然,内经中的药和毒通常是连用,毒就是药药就是毒。但是,也不是说对身体就是没有不良作用,即毒性。

因为,一方面,除了毒药外,内经中还有一个“甘药”的概念,虽然是指性味平淡中庸的药,也显示对人体作用更温和,不容易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也指出,不同药物对人体的不良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酌情把握使用时间,越是偏性大作用峻猛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药使用时间越短。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很显然,这里的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等,具有明显的对身体不同伤害效应,即今天我们说的毒性大小的含义。

但是,中药的偏性之毒与对人体不良作用之毒其实并不等同,前者是靠嘴巴尝出来的,后者中医没有实验方法检测,大概只能发现一些急性毒性。

比如,剧毒朱砂,在《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无毒上品第一名,因为尝起来性味不偏。

中医的“以毒攻毒”

其实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原则,就是对造成疾病的病因之毒,采取与之相反药性的毒药来进行对抗治疗。

比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就称:“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更明确地说,“必齐毒药攻其中,鑱石针艾治其外”。

这才是中医的“以毒攻毒”的真实含义,就是进行对抗性治疗。

因此,不存在可行不可行的问题。

当然,更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谈。

中医如何区分内生和外来之“毒”?

要说如何区分内生和外来之毒,首先就要搞清楚中医对毒的认识,可能很多人认为毒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毒素,其实不然;在祖国医学里面,但凡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瘀阻、郁滞、湿邪、火邪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毒”。如热毒、湿毒等等。

内生之毒多因七情内伤所致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个过度或者不足,都有可能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瘀滞或者不足等等问题,具体问题则需要辩证后才可以确认治疗方法。

如长期思虑过度,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胃失和降而脾失运化,受纳不足而出现纳呆、胃胀、疲乏无力、气血不足等,严重的可出现皮肤萎黄,气血亏虚等问题。而脾运不健则容易导致体内水湿不能得到合理输布和化生,导致湿邪内阻而形成湿毒。

外生之毒多因六淫致病

六淫:风、寒、署、湿、燥、火,各有不同,不同的季节出现不同的发病。如夏天吹空调引起的各种不适,很多人到夏天根本无法吹空调或者风扇。其实原因很简单,主要是因为夏天温度较高,人体腠理输送,毛孔大开,如果吹空调,冷风容易随着毛孔进入体内,以至于寒凝体内而发生气血凝滞而影响脏腑机能。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周天,自然界是一个大周天。自然之所有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那么人体也自然有分,每个季节各有不同的方法来趋利避害。夏天人体毛孔打开,目的就是要将秋冬季节存留在人体的各种病理产物通过汗毛孔排出体外。

然而,现代人过分追求安逸享乐,冬天暖气,夏天空调,很多人一年四季都不出汗,也因此导致体内各种病理毒素无法排出体外而发病,这也正是现代人多病的原因之一。

运营人员:李子良qianggendan

好了,关于中医用毒和中医用毒药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